█ 文/原上秋 (新鄉)
(魅力河南網)牧城人可能不知道市長,但都知道張懷遠。
早兩年他寫過一個電視劇,風靡銀屏。大家追著熱劇,知道是和自己同居一城的人所寫,都很驕傲。
文藝界的人都把張懷遠尊為大師,他不光文章寫得好,還畫畫。有些成就之后他把工作室起名“清墨齋”。這“清墨齋”不是想去就去的地方,得受請。哪個人得到張懷遠一句“我在清墨齋等你”,就是得到邀請了,那是很榮幸的事。
張懷遠寫小說,18歲在全國獲大獎。這些年寫得少了,但他培養的學生,全國各地都有。有3個爭氣的,得了茅獎和魯獎、杜甫獎,都第一時間跑來給他報喜。張懷遠呢,也會興奮地拿起電話打一通,“我在清墨齋等你”。同樣有些成就的小說家、畫家,或是政府官員,或是做生意的老板都會過來。他們在一起不喝酒,喝茶。
市面上有名的茶,“清墨齋”里都有。泡茶品茶的器皿,一應俱全。咋看上去,“清墨齋”就是個茶社,只是來這里喝茶的人,非常挑剔。按張懷遠的心思,不求官高財厚,必須品味相投。曾有一位名氣也不低的作協副主席在這兒鬧了不愉快,張懷遠說,以后少招他。
會不會品茶,這里也是一個考場??腿藖砹讼茸?,從常見的茶品喝起,不斷換牌子。越喝越香,最后一道茶,讓人神情氣爽,仿佛置身大森林,有萬木生長的氣息。
這是什么茶?許多朋友會問。
張懷遠說了一句:今日無戰事,調虎離山。接著有人問什么意思,他笑而不答。
誰都知道,張大師處有好茶。
說“清墨齋”聽起來可雅,其實是他牧城郊區的一處老院子。兒女都進城生活了,張懷遠嫌城里吵,把老院一弄,當工作室挺好。去年,又投一部分資金,整得有情趣了。北京一位朋友來玩,送它一個雅名,“清墨齋”。張懷遠說,好。就留用了。他和朋友說,其實來了就是聊天喝茶。
“清墨齋”說起來能和它名字相符的,只有兩面墻。北邊與堂屋相通,裝了推拉門。南墻整個是通透的大玻璃幕墻,視野闊,四季陽光充足。東西兩面墻才讓“清墨齋”不徒虛名。東面墻上全是畫,知名的,不知名的,他自己的。西面,靠墻是一圈座位,座位上方布滿格子,全是茶。你能想象得到的,都有。
也不排除更新不及,有些陳茶。
圖片來源網絡
有朋友來,張懷遠總會拿上新茶,先送你鼻子下讓聞聞,怎么樣,沒誆你吧。這時候,懂的,大部分是不懂裝懂的,會說,嗯,不錯不錯,好茶。
然后就灌水燒水,擺茶件。等水響過,汩汩翻個三滾,高高沖下,一股白色煙霧裊裊起升又飄散,茶香四溢。
老套路,挨著喝,不斷換牌子。一種茶,一種味。喝著喝著,張大師掏寶了。最后一道茶,異香無比。
朋友問,這是什么茶?
張懷遠還是那句話:今日無戰事,調虎離山。朋友相視一笑,不懂,想請他進一步說明。他還是故作神秘,笑而不答。
在外面參加活動還是聚會,看上的朋友,他會說“我在清墨齋等你”。你再約,報上我是誰誰誰,只要有時間,他定會陪你喝茶,喝上好的茶。如果不請自來,對不起,我忙著。
平日里,張懷遠都會在“清墨齋”里,寫寫畫畫。長篇中篇的小說很少寫了,他自言寫不過學生。牧城有兩家報紙,副刊有塊缺位,小編就會打電話,求張老師寫篇人生感言什么的,綴上“名家新作”就見報了。這樣一來,報紙增輝,讓人也知道張懷遠沒閑著。
張懷遠畫文人畫。紛繁的世相,寥寥數筆就活靈活現,再題幾句順口溜,是一絕。他的畫不賣,掏多少錢也拿不走。但有一條,可以拿好茶葉換。
遇到哪一天他認真畫畫,有人就會嘀咕,又有好茶喝了。
喝茶久了,對茶也自然有些心得。對新來的朋友,他會先泡明前茶,無苦澀感受,滋味醇厚。??屠吓笥褎t多以雨前茶待之,鮮濃耐泡,天南海北神聊,如果不刻意換品種,一杯就打發了。不管是新客,還是老友,張懷遠都固守他的老習慣。茶,一杯一杯地喝,又一樣一樣地換。越喝越有味道。
誰都知道張大師處有好茶,但沒一個人能說全。中國的茶太多了,上等的茶,往往在大山里。山阻擋著茶,也滋潤著茶。
不經意間,張懷遠的畫得個小獎,縣里的獎。但他很高興,說要請客。
誰心里都清楚,張懷遠以此為由頭,想和朋友一起品茶。
一大早他就打一通電話:“我在清墨齋等你”。來的人還真不少。當然,都是些有頭有臉的人。
這些人上來就嚷嚷,要喝上等的茶。
張懷遠起身拿茶,猛地想起什么。他轉身向大家說一句:今日無戰事,調虎離山。誰能猜出這是什么茶,喝第一杯。
原來是一條謎語。
不難,謎語協會主席恰巧在場,大家不約而同把目光都投向了他。只見他略一沉思,隨即脫口而出:太平,猴魁!
場面一陣狂喜,都情不自禁挺出大拇指來。
備注:此文曾獲全國茶文化小小說征文大賽優秀獎。
作者簡介:
原上秋,河南省小小說學會副秘書長,新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。出版有小說集《路邊的燈》《尋找會飛的魚》。